**年的春季很不平凡,无数抗疫“战士”在抗击疫情的一线用生命战斗,作为他们后方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师范附小全体教师除了严格执行居家隔离,积极响应上级要求,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研”。老师们接纳挑战,不断摸索,制定周祥的教学计划,线上教研氛围浓厚,为了确保“空中课堂”的教学效果,老师们白天和学生一起收看教学视频,再利用每天晚上,进行线上答疑,通过教学—指导—答疑—作业—检测的流程进行工作,向学生开展同步教育教学和作业辅导,为新学期孩子们的学习做好规划和指导。
多彩空中课堂 内容丰富高效
疫情期间,师范附小教育集团有6位教师参与安徽省空中课堂的拍摄工作,涵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多学科教学,多达**节。其中英语组的刘芬、李永静和毕良静老师承担省“空中课堂”共四个单元**课时的录制任务。体育组的老师们精心录制视频,编排适合居家的运动,让学生学起来有趣、有效。王海安老师和许多老师的室内运动操,还有附小自主研发的手指操还在马鞍山市“空中课堂”中循环播放,为全市学生居家在线学习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美术组的老师们利用钉钉平台进行线上教学,教学生制作简单有趣的手工作品,丰富学生们的宅家生活,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和抗“疫”有关的宣传小报、口罩。音乐组的老师们精选歌曲《我就在家不出门》《等着你回来》《我和我的祖国》《明天会更好》等,激发学生对医护人员的敬仰之情。
夯实校本研训 提升教师素质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夯实教师教育教学的基本功。**年**月初至**月中旬,师范附小沙塘校区成功举行了以“聚焦精准教学,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的青年教师大练兵活动。本次比赛共有**节课,节节有亮点,课课有收获,低中高各学科皆有涉及,具有很高的研讨性。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看到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气氛愈来愈浓,而且发现了一批在教学业务上很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新秀。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学校希望每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海纳百川,不断学习,总结、交流和反思,打造高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加强推门听课 抓常态促教学
为进一步了解真实的课堂教学原生态,了解学生课堂行为习惯、小组合作、课堂发言的具体情况,学校教导处集中在**月份,安排了中、高年级各学科的推门听课活动。通过听课、观察、研讨等多样的形式,走进班级、走进学生,深入了解各个班级的课堂学习情况,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及教学能力。
推门课的开展与有效推进,是对所有教师的鞭策和激励。学校在学期起始就让老师高度重视课堂教学,把对教学的思考和研磨变成了行动。同时,一位老师授课,年级组的同学科老师前去听课学习,课后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方式还进行讨论,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这样形成了最为合理而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指导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最优化,既发展了学生,又成长了老师。
深化教研课题 完善提升推广
打通知识的脉络,打破学科的界限,进行课程的统整,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变革的重点。**年,师范附小沙塘校区也在跨学科课程整合继续进行了自己的探索。
本学期,学校课题组多次召开课题组会议,将所有一线教师,不
分学科,按照执教年级划分为六个组别,全员参与课例撰写。每位老师从分配的单元中,自选一课,觉得最需融合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重点撰写融合理念,凸显需融合的学科内容,在每一个教学板块的后面描述融合意图。接着由本年级的各学科老师根据融合的课例,进行备课执教。
融合课程的研究促使教师成为多学科课程的研究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同时提高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融合的能力。同时认识到,与分学科教学之间教学的良性互补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形塑健全人格有重要价值,提高了教师们的课程意识。
**年**月,在安徽省小学校长年会上,俞敏副校长对此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进展进行了分享。
分析教学现状 总结工作得失
为深入分析六年级教学现状,全面总结教学工作得失,细究解决对策,学校于**月中旬开展了教学质量分析会。会上,各学科各班任课教师对**学年学科整体情况、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好的教学训练方法全年级老师共享,总结经验,找出不足。随后,教导处各学科分管主任和校长也针对六年级的教学现状作深入细致地分析,肯定了各门学科比较好的方面,也指出了一些存在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并对如何帮扶学困生提出建议和要求。
师生教学相长,喜获累累硕果
学校一直以来非常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各种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研讨、学习、交流。**年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屡获佳绩。沙塘校区数学学科梁骏老师,**月**日,参加市小学数学优质课(现场课)评比,以排名第2的成绩,作为马鞍山市代表之一进入省数学优质课评比。在市教育局举办的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东方城校区的李永静老师获得青年教师类二等奖,沈月获得骨干资优类二等奖。我校学生代表队在市田径运动会比赛中获得市团体一等奖,市篮球比赛中,我校获得男子第一,女子第二的好成绩。在市级古诗文比赛中,我校获得市级一等奖。
(通讯员:俞敏、任媛媛 审稿人:曹嵬嵬)